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合理补偿机制,稳定调价预期,确保群众负担总体稳定、医保基金可承受、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可持续。”青海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医疗事业发展规律为遵循,立足建机制、优项目、调价格、抓监测,统筹兼顾医疗发展需要和各方承受能力,推动改革红利由人民群众、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共享。
一、明方向,积极探索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成熟定型。一是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先后出台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实施意见和全省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办法,对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的启动条件、约束标准及新增、修订和转归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构成、要求、立项程序和监管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二是积极开展动态调整。为新技术落地应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累计开展33次动态调整,规范医疗服务项目3727项(其中修订3373,新增354项),涉及调价资金12.61亿(其中调增7.99亿元,调减4.62亿元)。通过价格调整优化,引导医疗资源高效配置,让公立医院靠服务质量吸引患者,让医务人员靠技术价值获得回报,让人民群众能看病看好病,促进基本医疗服务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我省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由2022年的28%提高到2024年底的36.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以实践促机制优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使价格项目调整更易操作、更能体现医保高质量发展要求。2023和2024年按动态调整机制测算调价规模分别4.13亿元和1.57亿元,年终实际调价分别为3.21亿元和1.54亿元,分别完成调价总量的78%和98%,实际调价与预算调价总量逐步接近,机制设计与实际操作日渐契合,对医疗服务总量供给侧的调控指引作用逐渐显现。
二、定边界,持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
以服务产出为导向、资源消耗为基础、稳妥有序为原则,不断完善项目内涵设置。一是支持新技术新项目运用。为加快实现大病不出省,对优化重大疾病诊疗方案或填补诊疗空白的重大创新项目以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从输出医院重点引进的医疗服务项目,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开通“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已审核通过91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价格项目。二是做好立项指南落地工作。为统一价格项目编码,提高医护人员计费效率,形成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领域统一的“通用名”,按照国家立项指南要求,先后落地口腔种植、辅助生殖、护理等16类立项指南(落地批次居全国第二),平稳做好新旧项目衔接过渡,对于变更计价单位的,先行测算临床发生费用,再按真实收费水平进行平移,确保患者费用不增加。三是规范项目提升兼容性。积极做好存量项目的修订完善,对临床反映的内涵不清、边界模糊、收费有歧义的项目,在组织医疗机构临床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立项本意统一收费口径,先后对“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等407个项目进行规范,提升项目兼容性,属于新用途和新场景应用,以及技术更新迭代的,及时修订现行项目,使内涵表述更精准、覆盖面更广。
三、惠民生,有升有降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坚持基本医疗服务公益属性的基本立场,积极探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分类管理,对技术难度大,风险程度高等复杂性项目,适当体现价格差异,促进临床科室、中西医平衡发展。一是优先调整技术劳务占比高的项目价格。落实好三个60%的要求,即对于价格构成中技术劳务占比 60%的项目优先纳入调价范围,对于每批次价格调整方案中技术劳务价格项目的调价数量和金额占比达60%以上的项目,组织医疗机构临床、医保、价格专家积极参加项目遴选,将一批符合临床发展方向、价格明显偏低的手术类和非手术治疗项目纳入动态调整范围,既增加了技术劳务收入权重,又优化了医院收入结构。二是价格调整向薄弱专科倾斜。发挥价格的杠杆引领作用,先后提升265项中藏医、重症、护理类等历史价格偏低的医疗服务价格。根据临床需求新增安宁疗护、上门服务、帝尔羌粘疗法等95项医疗服务项目,设置六周岁以下儿童诊断、手术及治疗加收政策,同时设置80岁以上老人四级手术加收政策。深入贯彻落实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辅助生殖类价格项目的定价形式由市场调节价调整为政府指导价,将9项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同步纳入医保乙类报销范围。三是联动药耗集采降低检查检验项目价格。聚焦群众就医检查检验负担较重的突出问题,科学把握医疗服务价格和医药集中采购的关系,联动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结果,同步降低设备物耗占比较高的检查检验诊疗价格,已累计降低181项放射检查、生化检验等高频次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约4.19亿元。
四、重协同,加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监测分析
打破医保部门围绕基金做医保的惯性思维,把监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医保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相协同。一是持续强化监督监测。选取5家医疗机构作为监测哨点,采取定期收集的方式,监测医疗机构重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服务量、价格、成本等运行指标,分析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医疗机构运行情况的影响。二是监测成果协同价格治理。根据监测成果,开展5批次医疗服务价格治理工作,调整93项相关价格项目,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约1亿元。三是科学运用医疗服务价格指数。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前后的监测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显示差异、看到成绩、追溯原因”,把握价格变化动向,分析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效果及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实际影响,促进价格动态调整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